雅恒•网格
“党员干部就在群众身边!”
- 作者 | 汕尾日报
- 时间 | 2019-09-16

初秋的黄昏,晚霞映红了对门村山野,微风阵阵荡漾,柚果四里飘香。
晚上,陆河县河口镇对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谢建西的家里炉火正旺,自腌的咸菜和自种的丝瓜制成的几道农家菜陆续上桌,满屋鲜香。镇驻村领导和驻村工作组、村干部以及谢家家人围坐在饭桌前,边吃边聊,拉家常,谈工作,喜乐融融。谢建西高兴地说:“‘同吃同住同劳动’让我们真正成为了一家人。”
“三进三同” 与“四个一”受欢迎
9月1日以来,该镇驻村工作组、镇直挂驻单位负责人与村干部一起,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实际查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项“三进三同”活动得到了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
该镇要求参加“三进三同”要结合“四个一”开展工作,即“一天”:镇干部职工、镇直单位负责人每周一到所驻村开展工作一天,与村干部同工作,零距离为群众办事。“一餐”:镇干部职工每周不少于一次在所驻村开展“午餐会”(或早餐会、晚餐会),采取一边就餐一边座谈工作的方式进行。“一晚”:镇干部职工、镇直单位负责人每月不少于一晚到所驻村里住宿,与村民夜谈,了解他们工作、思想动态,收集意见建议,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按要求做好记录。“一个群”:建立镇干部职工微信群(或加入村民议事、新农村建设等微信群),主动与外出乡贤、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交朋友,请他们建言献策、共谋发展。“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融洽干群关系,群众非常满意。”镇委委员、副镇长、镇驻村领导叶国潜说。
从“宏观管理”到“微观改造”得民心
“我们干部下来,不仅要沉下心来指导工作,而且还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进一步了解村情、民情,很多问题都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解决,与以往大不相同。”叶国潜道。
记者在对门采访时,一位镇干部讲了一个触动他们工作思维的事例:前阵子农村搞三清三拆,老旧房、鸡寮等一刀切清拆,群众有怨言。他说农村有习俗,譬如产妇坐月子要吃鸡,而家住农村的妇女,在村里都难寻一只鸡,这很不切合实际。还有就是老屋子,除了危房非拆不可外,有些老屋石材很好,保留下来经“艺术”处理后,也是村里一道风景。
该镇开展“三进三同”让领导干部真正听到了群众的真话、百姓的合理诉求。
该镇某村有间老瓦房内放置一幅棺材,按当地民俗是为老人“冲喜”用的,寓意为“长生”, 老旧瓦房与周围新楼房形成强烈对比,从“宏观管理”的角度来看必须拆除,但老人家坚决不同意,驻村工作组经过实地调查、走访群众,反复研究,在征得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采取“微观改造”方式,对老旧瓦房环境卫生进行清理整治,墙脚种植绿化,外墙挂着老式农耕用具,房前屋后地面铺垫鹅卵石,摆放成红角星、红桃等形状,把老房子点缀成一处景点,不管是颜色还是物件搭配方面都让人们觉得很有创意,群众纷纷赞美:非常好看。
“当然‘微观改造’的前提是要结合实际,要有科学依据,既遵民意又不违规。”驻村工作组人员说。据初步统计,今年以来,全镇清理积存垃圾、淤泥、杂物等5000多立方米,拆除危旧房、废弃猪牛栏、乱搭乱建、违章建筑等14000多平方米,列入“微观改造”54项。
“三同”制度打通“最后一公里”
时下有句口头禅:“打通‘最后一公里’、服务群众‘零距离’”。镇干部职工深入农村“三同”, 面对面倾听民意,心交心沟通问题,把改进工作作风的成效真正落实到基层,打通“最后一公里”。
该镇开展“三进三同”按照原驻村(队)人员不变,有变化的是“三同”,当地群众说“现在连晚上都看得到党员走近农户的身影!”
日前,记者跟随镇驻对门村工作组进村,因工作关系,他们原定下午4∶30,却提前到4点出发,走前,工作组向镇委委员、纪委书记刘文彬作了报告并备案,可见他们一切都是按程序认真办事。
据对门村委员徐辽飞介绍,对门现有9个自然村、315多户、2300多人,约50%村民外出,几个村庄连在一起相对比较好管理。这天,镇驻村工作组、辅警、村干部就村里的人居环境整治问题开会布置工作。临近黄昏,他们来到楼里自然村上门做一户群众工作,此时事主的儿子还没回家,只有他的老母亲余大娘在家,镇村干部和蔼可亲地给老人说明旧危房拆除道理后,然后便来到位于村尾的一处旧危房,只见颓坦断壁,梁柱倒塌,墙体大面积歪斜,屋顶上的瓦砾摇摇欲坠。大家现场办公,集体研究,反复衡量拆掉与保留的利弊关系,最后一村干部用油漆在泥土壁上喷写一个“拆”字。
打上一个“拆”字就完事了吗?回答是否定的!他们的群众工作仍没有止步。
在离开楼里村前,镇驻村工作组和村干部再次来找余大娘,与大娘和村民代表促膝交谈,终于解开了老人的思想“疙瘩”, 大娘表示同意拆掉旧危房。晚上,驻村工作组利用住在村里的机会又再登门做通了大娘儿子的思想工作。
当晚8时,镇驻村工作组组长黎高鹏、组员谢建欢和村干部驱车来到石头自然村原村支书谢伟良家,商量环境整治事宜。老书记激动地说出两点感受:一是本村的文化广场群众盼了七八年,今年终于动土兴建,这是个“伟大的功绩”;二是无论白天黑夜,都能看见镇村党员干部进村入户的忙碌身影,这是“三同”好作风。
村民:“共产党员就在群众身边!”
“在村子住一晚,聚一起吃饭,同一块劳动,自带伙食费过来,俯下身听民声、解民意,很接‘地气’啊!”今年6月退休的对门小学原校长徐跃飞陪记者徜徉在平坦的南亚自然村路上道出了由衷之言。“共产党员就在群众身边!”村民们说。
该镇开展“三进三同”活动,其中:同吃,就是党员干部到农户家中一起吃一次饭,当然,这吃不能大吃更不能白吃,伙食费标准每人30元/餐;同住,这个是根据条件,可以在有条件的村干部、党员群众代表等家里住一晚,也可住在村委会宿舍,原则上不给村民增添麻烦和经济负担;同劳动,与群众一起直接参加生产劳动,参与环境卫生清理。“‘三同’为镇委镇政府科学施策提供了准确的依据。”叶国潜说,
为加强领导,该镇要求镇领导班子成员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镇干部职工、镇直单位负责人要高度重视,落实责任,确保活动扎实推进;各村级党组织要大力支持、密切配合。镇纪检部门负责跟踪、监督活动开展情况,对不落实、不配合活动或敷衍应付、弄虚作假的单位及个人,依照有关规定给予严肃处理。
据了解,截至目前,该镇100多名党员干部参加“三进三同”活动,已解决实际问题40多个。镇委委员、镇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林淑燕说:“下一步,我镇将紧紧围绕主题教育,以‘三进三同’活动为抓手,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动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精准发力乡村振兴。”
镇驻村领导和驻村工作组、村干部与群众代表在村头召开谈心会。